國家發改委、科技部、工信部等11個部委聯合發布
《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》
近日,國家發改委罕見地聯合了包括科技部、工信部在內的共11個部委,于2月24日印發了《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》,將智能汽車正式提升到“國家戰略”高度,對產業鏈和生態閉環各環節提供了頂層指導與發展路徑,凝聚了相關部委在該領域的共識,對于智能汽車行業以及相關企業的發展來說具有空前意義。
戰略中提出,到2025年,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、產業生態、基礎設施、法規標準、產品監督和網絡安全體系將基本形成,能夠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,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。到2035年,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的目標。這一重要通知為智能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,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參與者帶來極大鼓舞,不難預見行業發展將迎來重要機遇期!
國內自動駕駛行業目前狀況
激光雷達
要實現自動駕駛,車得會自己“看路”。傳感器就是智能汽車的“眼睛”。
目前智能汽車最重要的傳感器有三種:激光雷達、高分辨率攝像頭、毫米波雷達。這三種“眼睛”各有優劣:激光雷達測量位置準,但無法測量速度,且成本很高;攝像頭成本低,感知方式最直接,但測距能力弱,且受天氣環境影響大;毫米波雷達檢測距離遠,幾乎不會受環境干擾,缺點是數據穩定性差、無法提供高度等信息。
于是,圍繞這三種“眼睛”如何搭配,就誕生出兩種技術路線的對決。特斯拉是強硬的“視覺主義者”,堅持不使用激光雷達,以“攝像頭+超強計算機視覺算力”為核心,搭建起自己的感知系統。
而智能汽車的其他主流廠商如谷歌、優步、通用等,顯然認為純粹依靠攝像頭并不保險,紛紛采用以激光雷達為核心,輔之以毫米波雷達與攝像頭的方案。
兩種技術路線最終誰能勝出,還要等待時間的證明。但目前中國的選擇,是更為主流的“激光雷達+”方案。
在激光雷達這個關鍵零部件領域,中國表現如何?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、國汽智聯汽車研究院編寫的《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報告(2019)》顯示,目前國內已涌現出不少優質激光雷達供應商,禾賽科技、速騰聚創等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。
自動駕駛
如果說傳感器是智能汽車的“眼睛”,那么自動駕駛系統就是智能汽車的“大腦”。而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企業,就是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核心,掌握著產業發展主導權。
在中國,這類企業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:一個是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,下轄自動駕駛事業群;另一個則是專注于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的初創公司,比如小馬智行、初速度(Momenta)、文遠知行等。
如果拋開大量技術專業術語,能最直接衡量自動駕駛系統優劣高下的標準有兩個:是否已經有產品化的東西;是否能得到下游車廠和資本市場的認可。
而自動駕駛系統這顆“大腦”通常包含五個模塊:傳感器融合、感知、預測、路徑規劃、控制。每個都是技術難點。“最好的模塊方案是市場上買不來的。如果市場上能買到,那一定是通用的,但通用的一定不是最適合你的。
從這個角度看,國內自動駕駛系統企業中,百度與小馬智行走在了前面。2019年9月,百度自動駕駛出租車隊在長沙開跑,并于11月初在滄州推出國內第二個無人駕駛出租車試運營項目。
2019年12月底,百度又成為國內首批在北京市展開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的企業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北京海淀醫院的無人送餐車、上海張江人工智能島上的無人消毒車,背后都是百度Apollo自動駕駛的技術支持。
由此可見,自動駕駛的自主研發是必然的
高精度地圖
依靠傳感器和自動駕駛系統,智能汽車就基本具備了單車智能。但在一些特殊場景中,仍然會存在隱患。比如傳感器雖然能感知到紅綠燈,但如果路面停車線不清晰,或者被雨雪覆蓋,應該在什么位置停車就成了一個難題,而類似場景還有不少!
目前來看,讓智能汽車擁有“上帝視野”的高精度地圖,是建設進度相對較快的配套設施。據《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報告(2019)》,國內三大圖商四維圖新、高德、百度,基本都完成了國內30多萬公里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地圖采集。
曾經的導航地圖時代,中國圖商起步很晚、全面落后,但如今向高精度地圖時代的轉型,又給了中國圖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。
無論如何,自主研發,永遠是各廠商科技點上不變的真諦!